友情链接

风从海上来|连云港:用产业布局带动港城“后

从花果山俯瞰连云港港。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图
“海外有一国土,名曰傲来国。国近大海,海中有一座名山,唤为花果山……”
《西游记》开篇所述“花果山”,就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。
此地文脉久远。
相传,孔子曾在此登山观海;秦始皇三巡海州(连云港旧称)立石阙作“秦东门”;吴承恩居花果山撰《西游记》;李汝珍搜集海州民间传说写下《镜花缘》……
连云港是古时中国著名的盐场,也是孙中山先生《建国方略》中提出应发展的“二等大港”。1984年4月,连云港与上海、天津、大连、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一样,被国家列入首批沿海对外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。
连云港称号众多。譬如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、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、中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、中国重点海港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西部最便捷出海口岸……
2017年,连云港市GDP总量2630亿元,增长7.5%,连云港港货物吞吐量居全国港口第20位。
连云港要崛起,还需再突破。

连云港港。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图
时间回溯到2009年4月20日。当时,习近平同志视察连云港时提出:“孙悟空的故事,如果说有现实版的写照,应该就是我们连云港在新的世纪后发先至,构建新亚欧大陆桥,完成我们新时代的‘西游记’。”
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,在总结连云港发展路子过去四十年经验教训的同时,还需将眼光瞄向未来。
今年3月5日,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内刊《动态研究与决策建议》刊发了万字长文《“百年密探”待破解——怎样才能把连云港搞上去的思考与调查》,将这座港城再次推向了如何发展的讨论中。
如何谋篇连云港产业布局?东方桥头堡怎样焕发新活力?港城的发展到底“路在何方”?
9月11日,“风从海上来·改革进行时”网络主题活动集中采访活动在连云港市启动。澎湃新闻()也在这次活动中持续关注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之路。
布局一:港口
陇海铁路连起亚欧大陆,在连云港港嵌入港口,远眺大洋。
连云港港的大规模建设始于1973年。
当时,我国迈入第三次建交高潮,对外贸易迅速扩大,贸易海运量迅猛增长,然而,沿海各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。在此背景下,周恩来总理发出了“三年改变港口面貌”的全国性号召,自此全国沿海港口进入了第一轮大建设周期。
为了更好地执行连云港港口建设工作,汇集全国各地科技骨干的连云港建港指挥部成立了。从改造老港区开始,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,老的马腰港区改造完成并交付使用。
与此同时,上世纪80年代初,港口建设迎来新格局——跳出老港区建设新的庙岭港区。十年过去,庙岭港区当时已具备民航码头、散粮码头、木材码头等泊位。连云港港的地标——6688米的西大堤,也合龙完工。30平方公里的港湾形成,整个主港区的框架基本建立。
随着西大堤的建成、主港区波浪掩护条件的改善,连云港港口建设进一步向东南推进,徐圩港区的修建被提上日程。从1992年到1998年,徐圩一期工程共建成6个1.5万吨级泊位,这标志着从70年代开始的连云港港口建设迎来第一个建设高潮。
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,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,连云港港口建设逐渐放缓。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指挥卢友兵告诉澎湃新闻,“当时建港指挥部从最多时候的300多个人缩减到只余100多人,港口建设最低的一年才投资2000多万,这是非常少的了。”
直到2003年,全国大经济环境的好转带来了连云港港口的新一轮建设高潮。这一年,连云港港5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开工,两年后建成投产。
2005年,连云港市委为加快提升连云港港口功能,于2005年提出了“一体两翼”组合港建设的新战略。一体即主港区,两翼即赣榆港区、徐圩港区,卢友兵说:“我们赣榆一期工程已经在去年(2017年)底投产,达到700万吨的屯量,为连云港的上量增效发挥了极大的作用。”
中哈(连云港)物流中转基地作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倡议落地的第一个经贸合作实体项目惊艳亮相。2017年6月8日,中哈亚欧跨境运输视频连线仪式上,习近平主席说,将连云港——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。
江苏省委、省政府提出把连云港作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倡议中的支点来规划发展、重点支持,这些都对连云港提出了新定位,为连云港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。
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,连云港港已经由主港区连云港区拓展至赣榆、徐圩、灌河港区,港口航道由5万吨级浚深至30万吨级,万吨级泊位从5个增加到70个。货物吞吐量扩张至2.3亿吨,集装箱业务从零起步,攀升至472万标箱。
目前,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运营,连云港承担了50%的过境运量,成为中国中西部和中亚国家最便捷的出海口。